- 2020年1期
当代音乐家
- 一种新的音乐哲学观
- 刘宾
教授专栏
- 音乐剧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探究
- 黄莉丽
- 理性建构与优化
- 朱晏锋
-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
- 张晓
- 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
- 王诗莹
博士论坛
- 中国首部《小学音乐课程标准》的解读与启示
- 李俊
- 中国红色歌曲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
- 邢晓萌
- 诺诺《中断的歌》第二乐章节奏序列辨析
- 臧婷
- 音乐的意象
- 黄璐
高等音乐教育
- 携手共谋划 再续新篇章
- 魏晓亮
- 音乐学院专业和声教学的课堂现状与反思
- 邱熙杰
- 关于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几个误区的思考
- 孙培聪
-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分析
- 崔硕
-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策略
- 屈琬婷
-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线上教学探究
- 陈美志 陈济川
- 钢琴即兴伴奏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
- 周正茂
- 高职钢琴教育的多元文化构建探讨
- 张瑜
- 高职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
- 刘卉
- 舞蹈钢琴伴奏的教学路径
- 冯立宜
- 西洋管乐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
- 陈霄虹
- 以乐化人
- 姜玲
- 大众文化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教育探析
- 胥晓
基础音乐教育
- 高等幼儿师范学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创新策略
- 胡雅娟
-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
- 杨瑜婷
- 多元化背景下中职学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
- 陈禹彤
-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机制
- 黄文峰
民族音乐研究
- 宋代市井民间音乐繁荣的历史成因
- 李沫
-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
- 王劲松 戎龚停
- 海门山歌剧的传承与发展
- 吴澄艳
-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
- 陈志敏
- 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在创作中的直接运用
- 郭子昂
-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
- 张晨
-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
- 陈超 陈一帆
-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
- 朱思凌
-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“主位-客位”
- 梁潇月
- 音乐与诗的完美交融
- 陈琴
- 诗化摇滚
- 唐进 赵成明
作曲技术理论
- 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性变速原则研究
- 张文君
- 从诗歌文本到音乐文本
- 刘文敏
- 古风非古
- 朱逸非 孟庆丰 徐安诺
表演艺术研究
- 《我住长江头》张权演唱版本研究
- 何珍贵
- 歌曲《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》的二度创作
- 郑余会
- 合唱曲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创作和演唱分析
- 牛鑫园
- 王建民《第一二胡狂想曲》演奏探析
- 李晓璇
- 论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
- 何玉明
- 试论呼吸对音乐情绪表达之重要性
- 潘晨
- 小提琴演奏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
- 杨军
- 小提琴表演艺术的“恰当之美”探讨
- 王福云
- 双簧管演奏口型和音程音准音色的相关性
- 段练
舞蹈艺术
- 易县摆字龙灯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
- 邹惠云
-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“拧和抻”的渊源及其演变
- 刘彤
硕士园地
- 2000-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
- 刘璟
- 当代日式尺八
- 汪洋
- 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化现象的思考
- 施雨谷
- 钢琴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
- 王琛琛
- 新时期钢琴艺术的审美转型
- 胡朔
学术论坛
- 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《音乐》创编内容研究
- 赵雨静
- 钢琴考级教材的比较研究
- 凌艺婷
- 律有定数 度之以恒
- 陈晓宇
-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
- 李文泽
- 键盘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
- 陆思岐
- 双镲的演奏方式和临场演出之应用
- 张大智
- 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
- 陈俊池 宋婷
- 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老年群体中的调查研究
- 陈汉芳
歌曲新作
- 我们的爱
器乐作品
- 沂蒙山小调
艺术歌曲
- 心中的港湾
- 月照黄鹤楼
大合唱《长白山交响》专栏
- 长白山的岳桦林(男中音独唱)
- 长白山我的母亲山(女高音独唱)
- 长白山的杜鹃花(花腔女高音独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