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19年3期
当代音乐家
- 桃李芳菲传古韵 玉树琼花歌满情
- 徐敦广
教授专栏
- 论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的关系
- 梁燕 刘冠宏
- 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究
- 沈彤
-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
- 雷贞
博士论坛
- 中俄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
- 王世让
- 古筝教学中流行音乐应用的评鉴
- 刘莹
-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觉醒
- 朱紫薇
高等音乐教育
- 论美育改革下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师范生培养模式
- 何程远
- 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
- 张红梅
- 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
- 曹亮 肖宏
- 民办高校声乐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
- 王志伟
- 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作曲教学中的重要性
- 唐乐琪
- 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管乐教学的改革
- 陕海峰
- 关于流行声乐高等教育的新思考
- 曾丽蓉 向遵红
- 论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
- 宁晓文
- 声乐学生演唱“大曲目”的成因和对策分析
- 殷进良 李远彤
- 新时期军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思考
- 周春
基础音乐教育
- 黑龙江绥化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
- 金相莉
- 国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创新探索
- 雷励
- 小学高段的唱歌教学练声曲设计
- 周丽娟
民族音乐研究
- 文化产业视野下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
- 刘怡汝
- 从人类学视角看萨满文化与东北民乐之间的关系
- 汪健 常乐
- 非遗文化传播下赣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
- 黄硕 樊凤龙
- 金华道情的艺术特征与保护对策
- 周敏
- 云南新平窝尼古歌的唱腔研究
- 王美佳
- 满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初探
- 果蕾 崔馨月
- 传承传统音乐的新形式:戏歌
- 崔巧玲
- 文化生态下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
- 李雪
- 琵琶曲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艺术风格赏析
- 肖安然
- 《壮乡组曲》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征探究
- 薛锋
外国音乐研究
- 莫谢莱斯《二十四首钢琴练习曲OP.70》之第三首演奏分析
- 黄安迪
- 李斯特《匈牙利狂想曲第八号》的艺术分析
- 何可人
- 贝多芬《第五交响曲》的指挥艺术分析
- 努尔巴纳·依明
- 从影片《一曲难忘》中窥探肖邦音乐风格
- 曹玲
- 中美歌舞电影音乐创作比较浅析
- 童玲
- 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审美实践与当代价值
- 贾坤
表演艺术研究
-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路径
- 于婷婷
- 论通俗歌曲演唱对美声唱法的借鉴
- 赵春雷
- 试论声乐教学中湘方言正音归韵送字技巧
- 姚春晓
- 浅析民族新唱法与潮剧唱腔的异同
- 肖宏
- 论钢琴基本功的训练
- 隆翔 李慧
- 钢琴教学中触键方法的重要性
- 王君
- 试论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路径
- 牟琳
-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踏板使用
- 周芳竹
- 汪立三钢琴组曲《东山魁夷画意》之《湖》演奏探析
- 吴迪
- 浅谈现代中阮艺术的表现特性与演奏技巧
- 郭旭 岳佳钰
舞蹈艺术
- 舞蹈编创中主题动作的形成及运用研究
- 杨美丽
- 《一把酸枣》饥童舞段编舞手法及动作分析
- 王涤
- 《鸡毛信》的舞台调度研究
- 魏薇
- 小学舞蹈课堂中情境舞蹈教学的运用研究
- 詹惠玲
硕士园地
- 1950s先锋派的“声音”是完全脱离过去吗
- 朱浣青
-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
- 孔德民
- 方锦龙恢复五弦琵琶的意义
- 王雪
- 认同理论视角下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的再思考
- 曹瑾仪
学术论坛
- 2018年“珠江·凯撒堡”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实况
- 胡朔
- 审美教育视野下美声歌曲的大众化
- 张贤
- 论歌剧《苍原》中《情歌》的演唱特点及情感表现
- 祖雪莲
- 浅析任达敏《幻想曲》的爵士乐要素
- 邱秒秒
- 敦煌壁画中的世俗乐舞研究
- 吴肖静
- 东北鲁艺文 (音)工团的民间音乐活动研究
- 冯喜超 计晓华
- 当代合唱作品创作研究
- 夏郡薇
- 从对立到融入
- 郭小瑞
- 音乐语境下的民族性
- 李芳屹
- 改编民歌中侗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
- 赵一丞
-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研究在“一带一路”民心相通战略中的意义与应用思考
- 郭婧
歌曲新作
- 中华书法
- 纪洪平 曹旭
- 妈妈的牡丹花
- 刘红明 张瑞孔
艺术歌曲
- 雪国的故事
- 胡宏伟 王萃 徐占海
- 风雨相随
- 严湘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