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19年4期
当代音乐家
- 当代中国交响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
- 邢晓萌
教授专栏
- 古琴艺术中以“芳”论琴现象解析
- 魏圩
- 关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对策
- 卞小艺
- 音乐心理对表演者舞台表现的影响
- 王静
-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《别唱,美人》的演唱处理
- 王冬梅 邓丹彤 韩雨佳
博士论坛
- 搭建育人平台 踏上时代征程
- 易慧
- 校园元素在交响乐创作中的运用
- 姜芷若
- “中国风格”室内乐界定研究
- 胡萍
- 《挑担茶叶上北京》的历史渊源及艺术风格研究
- 杨明刚 彭可
民族歌剧《运河谣》研究专栏
- 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表演课程中的融入
- 马兴智
- 民族歌剧《运河谣》关砚砚人物形象塑造
- 陈雪
- 浅析民族歌剧《运河谣》选段在钢琴伴奏课中的应用
- 邓毅志
- 歌剧《运河谣》中男性角色演唱及对比分析
- 胡郢
- 歌剧选段《来生来世把你爱》演唱分析
- 罗静
- 民族歌剧《运河谣》中女性角色人物分析
- 邓光辉
- 二重唱《灿若星辰的目光》舞台实践分析
- 张云龙
高等音乐教育
- “一带一路”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
- 吴洁
- 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
- 王涛
- 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风格的培养
- 胡眺
- 钢琴演奏教学中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
- 钱丽娜
- 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
- 王爱国 翟毅
- 钢琴比赛与考试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
- 隆翔 李慧
- 钢琴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应用
- 金丽娜
- 论高职院校键盘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
- 窦瑾
- 以赛代练 以演促学
- 张笑笑
-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
- 叶飞燕
- 论音乐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
- 陈兆凌
-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教学联动模式的实践
- 陈美含
- 艺术院校国乐室内乐相关专业协同发展研究
- 刘畅
- 高校古筝教学创新模式研究
- 宋瑾
- 校园管乐团的前期建设与规划
- 赵晓林
基础音乐教育
- 打造灵动课堂 激发灵感飞扬
- 宫昱竹
- 关于辽宁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
- 赵天夏
- 关于中学音乐教学期末测试方法的探索
- 顾媛媛
- 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探析
- 周雨嘉
民族音乐研究
- 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
- 崔姝声
- 唢呐名曲《百鸟朝凤》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
- 高晓鹏
- 多元文化语境下古筝音乐创作与演奏探究
- 郭旭 陈富强
- 表演民族志视角下的桂西北壮族婚仪音乐研究
- 熊阳阳
- 瑶族坐歌堂音乐形态及社会功能
- 林春菲
作曲技术理论
- 林道生合唱曲《花莲港》分析
- 卢迈 李晓燕
- 古典吉他曲《我的夫人》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
- 刘旭
表演艺术研究
- 声乐演唱中的“面罩唱法”
- 林汉霖
- 浅论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运用
- 黎翀豪
- 法国艺术歌曲《梦后》演唱技法研究
- 蔡勉
- 浅析肖邦《升c小调练习曲》的演奏技巧及内涵
- 贾晨斐
-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
- 胡皓
-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历史沿革
- 白添怡
- 流行音乐演唱中舞台表现力探究
- 陈星
舞蹈艺术
- 浅析古典舞作品《白纻舞·在水一方》的审美特征
- 范晶晶
-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
- 郑珈
硕士园地
- 浅谈乾隆初期花雅同台现象
- 朱薇霖
- 在“乐教”中传承与创新
- 于浩
- 诗词视角下我国传统吟诵与声乐演唱的关系
- 李怡
-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运用研究
- 邝淑芳
- 独树一帜的李斯特钢琴教育思想
- 陆美光
- 婺剧打击乐艺术初探
- 杜卓君
- 秦文琛唢呐协奏曲《唤凤》“单音”技法再探究
- 张正
学术论坛
- 谈流行歌曲的审美认识
- 彭青 陈玮琦
- 华语流行音乐中的新马音乐人
- 汪志诚
- 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演变和发展
- 陈永斌
- 电影《英雄儿女》的主题思想与音乐创作
- 张艳慧
- 影视作品中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播特征
- 廖丹 李佳林
- 中国民族乐器在电影配乐中的创新应用
- 葛姝亚
- 中国大提琴艺术早期发展回望与思考
- 宁涛
- 困境与出路:从戏曲广播操的音乐探微看戏曲推广
- 何可人 毋张明
- 怀传承梦想 秀红河本色
- 李红英
歌曲新作
- 祖国之恋
- 刘炜
- 母爱无声
- 廖泽川 孙玉琦
- 毕业歌
- 李舒凯 杨克冉
- 小雨滴之歌
- 邓成彬 雷登荣
- 故乡一把土
- 柳江虹 李莉
器乐作品
- 音 阶(钢琴小品)
- 郑巧
艺术歌曲
- 遥远的罗布泊
- 陆春平 刘聪
- 中国新世纪
- 石飞 史志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