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0年6期
当代音乐家
- 桃花·月亮·家园
- 红雨
教授专栏
-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
- 肖育军 肖箫
- 河北古代石刻砖雕造像中的“琵琶伎”图像梳理与解读
- 张伟 库玉丹
- 双钢琴演奏中的合作艺术
- 谷月
博士论坛
- 关于西部武陵山区高等院校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构建与思考
- 向婷
- 巴尔虎蒙古族音乐的变迁与传承
- 乌云娜
- 施尼特凯《第一钢琴奏鸣曲》音高组织研究
- 程楚楚
- 论音乐专业视障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培养
- 刘铮
-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高等音乐教育
- 于浩
高等音乐教育
- 基于慕课背景的高校音乐课程特点及构建
- 黎敏
- 论声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
- 孙国栋 刘寿臣
- 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
- 李莎 郭民建
- 高校合唱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研究
- 彭玉屏
- 视唱练耳课程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思考
- 郎彩飞
-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策略
- 李雅
- 地方经典民歌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现状调查
- 何伟 刘瑶 李志阳 王思雨 史文露
- 高职院校学生“三位一体”音乐素养培养体系探索
- 朱晶婧
- 高校音乐慕课研究述评
- 冯定邦
-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
- 肖瑾
- 职业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的改革
- 刘青萍
-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儿歌弹唱课程的思考
- 佘华良
- 关于二胡专业化教学的若干思考
- 林晨
基础音乐教育
- 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合
- 任艳
- 中学音乐线上教育课的探究
- 顾媛媛
-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音乐编创教学的思考
- 董启航
-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教学范式探究
- 高悦斌
-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
- 刘志红
民族音乐研究
- 潮州筝音律技法韵之美学分析
- 魏永华
- 张朝钢琴作品《皮黄》中的文化表达
- 罗天羽
- 论音乐三要素中“意识存在”的音乐创作
- 楚文君
- 技韵 意韵 情韵
- 翁晓宇
- 乡村振兴呼唤河洛大鼓
- 钟铮
- 民族音乐节与“旅游+”时代的融合与发展
- 于艺
- 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综述
- 雍凌凌
外国音乐研究
- 在巨人身后行进
- 史若凡
-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
- 丁多
- 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
- 陈卓伦
- 试析若斯坎经文歌的创作风格
- 高玲玉
-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
- 张舒扬
作曲技术理论
- 勋伯格《色彩》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
- 刘雪铃
- 传统配器法在MIDI音乐制作中的运用
- 谢羿
- 用音乐演绎经典
- 李媛
表演艺术研究
- 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演唱之感悟
- 姚爱民
- 线性歌唱之美
- 赵瑾
- 论合唱艺术中的钢琴伴奏
- 郭佳颖
- 试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协调性
- 张放
- 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
- 赵璐
- 钢琴曲《彩云追月》演奏技巧探究
- 邓玉珊
- 古筝曲《枫桥夜泊》的演奏技巧及结构分析
- 王艺睿
- 迷幻的风景
- 吴黎霞
- 歌剧《沂蒙山》中“海棠”角色分析
- 杨瑶
- 学生在音乐表演中的怯场心理分析
- 王习文
舞蹈艺术
-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研究
- 马杨
- 山东烟台芝罘咯鞭的表演形态
- 秦贺
硕士园地
- 音乐释义学在中国
- 黄琦玲
- 论音乐表演中的人文精神
- 刘贝妮
- 动力定型在声乐学习中的融合运用
- 强亚明
- 科学地进行音乐教育研究
- 高梦晨
- 新时代背景下民歌文化的电视媒体传播
- 李丽娜
- 笛与箫之间的异同探微
- 蒋子涵
学术论坛
- 冼星海人格品质的当下启示
- 蔡炳兰
- 莫斯科作曲学派的代表者
- 臧婷
- 2019中国电视器乐大赛失明琵琶女孩“盲弹”作品之我见
- 魏冉冉
- 成人钢琴教学的探究与思考
- 陆梓纯
- 论二次元音乐
- 陈星
- 论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区别
- 孙滨
- 声乐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
- 陈直仁
-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价值
- 郑帼菁
- 自媒体时代专业音乐公众号传播特征研究
- 贺琛 李欣影
抗击疫情优秀作品选登
- 家国安康
- 许舞
- 情暖人间
- 杨国兴
- 逆行的帆
- 陈东妮 王瑛
- 龙耀东方
- 冯正玉
- 这就是你
- 徐星月
歌曲新作
- 民歌中国
- 赵凌云
- 逐梦同行
- 黄予谭
- 生活
- 王向荣
艺术歌曲
- 美丽的长白山天池
- 李亚军
- 梦
- 郭子齐
- 《当代音乐》征订启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