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0年7期
当代音乐家
- 俄罗斯现代音乐的捍卫者
- 臧婷
教授专栏
- 陕西商洛道情文化价值研究
- 潘勋 宁兆卿
- 传统与当下: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
- 金茗
-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
- 汪丽萍
博士论坛
- 侗族民间音乐学术回顾与史学思考
- 吴远华
- 观览文化域境中的黎族民歌
- 胡东冶
- 当代音乐教学之十二音对位课程
- 王艺播
- 一双筷子“奏”出交响乐
- 董云 张泽丞
高等音乐教育
- 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地域性风格作品的把握
- 谷涛
- 经典诗词诵读与声乐表演专业互促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
- 刘海燕
- 试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
- 徐茜
- 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研究
- 赵璐
-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
- 张冰冰
-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
- 李希珏
-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
- 高晴
- “数字音频听辨与品鉴”课程教学研究
- 李云鹏
- 当代中国扬琴专业教学的缺失及对策
- 刘筝
- 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教育探析
- 任艳
- 慕课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
- 胡敬茹
-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
- 张忠华
基础音乐教育
- 音乐教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
- 吕佳
-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
- 陈波
-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
- 罗晨婷
- 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
- 于浩
- 手风琴在小学课堂的应用探究
- 金玲 孟幻 张馨文
民族音乐研究
- 鄂州民歌搜集与相关资料辑录
- 张靖鸣
-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发展与演唱探究
- 贾姝君
- 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
- 崔一骞
- 新媒体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
- 崔玉婷
- 试论中国交响管乐作品的艺术特色
- 刚星
- 开创“中国风”钢琴语境
- 赖涛 王博功
- 浅谈二胡佳作《豫北叙事曲》的艺术特色
- 闫正君
- 锋镝不废我弦歌
- 李泽熙
- 中国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
- 翁晓宇
- 论唐代宫廷乐伎的地位
- 李琛
外国音乐研究
- 迪帕克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探究
- 王孝忠
- 罗西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风格
- 李姝柳
-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
- 轩一丹
- 门德尔松《无词歌》Op19的创作动机与特点
- 楚文君
-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
- 钟智敏
- 贝多芬《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》Op37作品分析
- 杨铭
- 试析贝多芬《第六钢琴奏鸣曲》Op10 No2第一乐章
- 王欣悦
-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弓法版本比较
- 吴垠芊
作曲技术理论
-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技法分析
- 姚敏
- 论德彪西管弦乐作品《意象集》中的铜管组运用
- 王涵
表演艺术研究
- 论合唱团的专业素质
- 葛怡君
- 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
- 袁慧婷 赵静
- 试论歌唱练声中基本元音的训练进阶
- 李欣谕
- 歌曲《山里人》演唱风格探究
- 宋志超
- 声乐套曲《桥家盼》的风格探究
- 贾冕
- 吕其明《红旗颂》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
- 姚佳琪 许凤
- 扬琴演奏技巧探析
- 杨秀芝
- 长号乐器与中国民族声乐合奏可行性探究
- 姚仲达
- 单簧管基础训练方法的探究
- 郑弘 张建
- 勃拉姆斯《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》不同演奏风格比较
- 亢鸿志
舞蹈艺术
- 高校舞蹈教育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
- 马杨
- 再论舞蹈之起源
- 韩芬
硕士园地
- 从接受美学看姚敏及第二代流行音乐作曲家
- 陈兆琦
- 论音乐的感性材料基本属性与其倾向性功能
- 陈薪梦
- 歌剧《江姐》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
- 李丽娜
- 民族歌剧《沂蒙山》中夏荷的人物形象及唱段分析
- 赵子惠
- 音乐剧舞台呈现形式之魅力
- 夏艺文
学术论坛
- 红色经典音乐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
- 李坤
- 为有诗从凤沼来
- 王小龙
- 河西走廊汉族地区社区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
- 丁丽琼
- 流行唱法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歌曲中的运用
- 卓淳
- 论爵士乐听写
- 孙康
- 论电影音乐的功能
- 高杰
- 音乐产业应用新媒体的优势
- 段世敏
抗击疫情优秀作品选登
- 回家
- 王向荣
- 2020京山爱你
- 张敏
- 等你
- 吴勇
歌曲新作
- 新年带着幸福来
- 镒康
- 登鹳雀楼
- 胡晓勤 刘玉斌
合唱作品
- 吹泡泡
- 黄润
器乐作品
- 荒原潋滟(弦乐四重奏)
- 邬娟
艺术歌曲
- 江南民居
- 姚国禄
- 胖娃娃胖嘟嘟
- 张茂涛
- 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80周年(1940—2020)日记选登(一)
- 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80周年(1940—2020)日记选登(二)
- 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80周年(1940—2020)日记选登(三)
- 《当代音乐》征订启事